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局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各级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济宁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稳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市”首位战略,强力攻坚产业提质升级,持续深化技改投资,加力突破数实融合,助力企业创新创优,全力稳定工业运行,奋力“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推动工业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制造强市积厚成势。进一步优化制造强市建设指挥部作战体制,深入开展“干部助企攀登”活动,县市区助企攀登工作实行“月排名、季观摩、半年考核”,凝聚建设制造强市的合力。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围绕“231+1”特色产业集群,梳理出19条核心产业链,聘请国内专业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对产业链“一链一策”深入研究,制定发展“全景图”“路线表”,形成强链补链延链项目416个。优选892家发展意愿强烈、高成长性制造业企业作为“攀登企业”,选派1629名(其中脱产驻企干部810名)优秀市县干部,靠上服务企业。在坚持常态化联系攀登企业的基础上,由市县领导带队,组建898个助企攀登小组,一对一服务892家攀登企业、3家拟上市企业和3家科研院所,帮助企业谋划思路、破解难题、争取政策。
二、工业运行稳中有进。一是精细算账挖潜力。指导各县市区逐个企业、逐个项目测算缺口账、支撑账、增长账,并将任务目标逐一落实到县市区、落实到企业、细化到项目。二是实时监测保运行。做实做细日用电监测机制,坚持每日建立生产异常企业问题清单,一企一策提出针对性帮扶措施,实实在在为企业做好服务、解决问题,全力保障企业平稳运行。三是精准施策解难题。开展“大督导、大调研、大推进”活动,对全市工业经济、助企攀登任务目标一线专题督导服务,对下行的行业企业,一业一策、一企一案制定回升措施。2023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高于全省平均(7.1%)3.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8位。
三、技改投资扩量增速。一是精心谋划项目。梳理确定1099个、总投资3047.91亿元的攀登企业及其他工业企业实施项目,2023年计划投资785.24亿元,市县两级合力推进,推动项目快投产、早见效,全年完成投资967.8亿元,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8.6%。二是强化政策扶持。发挥项目奖补、贷款贴息、机器换人、技改基金等政策工具的激励引导作用,激发企业实施技术改造、特别是“零增地技改”的积极性。2023年,我市208个(共两批次)技改项目纳入省重点技改项目导向目录,数量居全省第1位;10个项目纳入2023年省级“技改专项贷”贴息项目和融资担保补助费项目支持企业名单,入选数量居全省第1位,获补助资金1440.45万,资金额居全省第3位;29个项目纳入2023年省技术改造设备奖补资金项目名单,项目数量和设备金额均居全省第2位;44个项目纳入省工业用地保障范围,申请用地3038.56亩,入围项目数量和保障用地数量均居全省第1位;市级技改基金累计落地1.65亿元,带动企业技改总投资43.15亿元。
四、企业培育创优提质。一是着力构建梯次培育方阵。制定印发专精特新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优质中小企业、瞪羚企业年度培育计划,分类建立企业培育库,优选1150家企业入库培育、动态管理。二是倾力惠企政策解读培训。举办工信领域惠企政策宣讲培训会,对国家、省市出台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装备制造、绿色发展等方面的惠企政策及各类认定进行深度解读。2023年,市县两级开展优质企业培育辅导专题活动14场,惠及企业1200余家。三是全力助推优质企业成长。全市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73家、省级瞪羚企业33家、省级单项冠军企业29家、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7家、省级先进中小企业8家、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家,数量均居全省前5位,16家企业获评国家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更多优质企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五、数字经济聚势赋能。一是持续发力新基建。印发《济宁市2023年“5G网络深度覆盖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制定两批次5G基站建设清单,建成5G基站2608个,达到年度总任务目标的100.31%,完成231个小区单位5G网络信号深度覆盖建设,达到年度总任务目标的100%。二是数实融合促转型。开展工业互联网示范标杆企业培育活动,组织72名工业信息化、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等领域专家对80家培育企业分组定期入企业培育对接,围绕企业两化深度融合、工业互联网建设、信息安全等需求开展培育服务。推动重点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经济园区建设,争取4个园区入选2023年度省级数字经济园区(试点),数量并列全省第1位;争取工信部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1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0个,数量均居全省第3位。三是提质创优增动力。争取2家企业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5家企业获评工信部智能制造优秀场景,36家企业入选省级智能制造名单,232家企业入选省级数字经济“晨星工厂”(共两批),4个项目入选山东省第一批产业链“数字经济总部”,72个项目列入省级数字经济重点项目,数字经济发展呈现蓬勃生机。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完成营业收入6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20%以上。
六、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一是惠企奖补激发创新活力。争取255个项目成功入选2023年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共两批次),入选数量居全省第3位。组织开展济宁市创新项目研发投入奖补申报工作,49个项目获创新项目研发投入奖补资金796.45万元,以奖促投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二是平台建设提高创新水平。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11家企业入选2023年山东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数量并列全省第1位;1家创新中心入选2023年山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认定名单,数量并列全省第2位;1家企业入选第六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入选数量并列全省第3位。认定2023年济宁市工业企业“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113家,数量创历史新高,争取20家企业成功入选2023年省级工业企业“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三是培树典型增强创新动力。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召开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隆重表彰318名先进个人、222个先进集体,在全社会营造了尊重、支持、爱护企业家的浓厚氛围。高质量举办首届“市长杯”工业设计大赛,为工业设计业态引入了源头活水。科学制定企业家培训计划,共举办企业家创新思维与管理变革、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业互联网赋能数字化转型升级专题培训班18期、累计达2198人次。
七、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制发《济宁市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和2023年工作要点》《关于加快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进措施》等系列文件,从人才建设、创新创业、融资服务等多个方面持续发力,助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发挥应急转贷基金作用,帮助企业“爬坡过坎”,2023年,全市应急转贷备案机构累计提供转贷资金255.27亿元,同比增长120.69%。开展“金融服务进万企深化年”等银企对接活动,组织金融机构走访对接企业16363家次,通过对接获得融资企业1197家,新增融资金额110.6亿元。开展2022年度省民营企业家“挂帅出征”百强榜评选工作,3人获评省领军企业家,4人获评省菁英企业家。完善济宁市“限时清欠”长效机制实施办法,从支付责任、投诉办理、违约惩戒等方面列出20条具体约束措施,累计办理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投诉线索453条、已办结销号389条,对尚未销号线索,均已纳入清欠台账并跟踪发函督办。
八、深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坚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折不扣落实好各级环保督察、黄河战略专项巡察反馈问题整改和年度重点任务推进工作,坚决扛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政治责任。扎实开展2023年“亩产效益”评价工作,指导县市区开展好规下企业名单筛选和数据采集,高质量完成工业企业评价,其中规上工业企业A类402家,B类983家,C类567家,D类109家;规下工业企业A类360家,B类889家,C类516家,D类114家。同步指导各县市区针对辖区2-3个主导行业分类开展亩产效益专项评价工作,推进“亩产效益”评价改革走深走实。实施绿色制造提升行动,打造绿色制造先进典型,高标准创建市级绿色工厂37家,8家企业入选省级绿色工厂,数量并列全省第1位,9家企业、2家园区入选国家级绿色制造名单,入选数量居全省第2位。
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局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各级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济宁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稳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市”首位战略,强力攻坚产业提质升级,持续深化技改投资,加力突破数实融合,助力企业创新创优,全力稳定工业运行,奋力“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推动工业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