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信要闻>县区工信
汶上县:以纺织服装产业数字化转型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2023-03-30 17:53
浏览次数:

汶上古称中都,位于济宁市最北部,总人口83万。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大量外出务工人员相继返乡创业,纺织服装产业实现爆发式增长,特别是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拥有纺纱、织布、后整理、服装成衣加工、水洗、设计、销售、物流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纺织服装产业已成为汶上的民生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先后获得中国休闲服装制造名城、全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示范区等荣誉称号。目前,汶上纺织服装注册企业695家,其中规上企业61家,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31%,从业人员近6万人,年产各类服装4亿余件,占全国服装总产量的1.4%,全行业产值达106亿元,产品涉及棉服、羽绒服、休闲服、毛呢、童装等16个系列200余个品类,拥有青恋子、晨姿、襄荷等自主品牌30余个。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汶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乡村产业振兴,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把纺织服装作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突破口,持续强化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充分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最大限度实现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就业,带动农民增收、农村致富。

一、高点定位产业,高位推动发展。聘请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中国服装协会、山东省服装行业协会编制纺织服装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逐一制定重点企业三年行动计划,使全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思路更明确、产业定位更清晰。抓实“链长制+推进专班”,县级领导挂帅+驻企业干部组成助企攀登小组,一企一策精准突破,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拓展、向中高端提升,不断推动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创新服务方式,实施培育工程。积极发挥好省直专家服务点平台作用,成立汶上县纺织服装产业“品牌共创小组”,逐企把脉问诊,明确以品牌突围为主,努力打破产业集群内部的内卷趋势,促进产业进入良性循环阶段。中小企业志愿服务典型经验成功入围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促进中心2021年中小企业志愿服务优秀成果案例。出台促改造政策性文件,对纺织服装企业实行差别化扶持,奖励门槛由原来的设备投资额1000万元,调整为200万元,支持企业大力实施技术改造,推动新设备、新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广泛推广和应用,实现“老树发新芽”,企业研发能力、加工能力、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显著提升。

三、实施数智赋能,促进提质增效。举办高端设备展,引导企业数字化改造。大爱服装开发的销产协同C2B2S2C供应链新模式,被认定山东省纺织服装行业新模式。鸿瑞轩服饰入选山东省2022年DCMM贯标试点企业名单。汶上县纺织服装产业研究所成功入选山东省第二批新型研发机构,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为应对疫情影响,我县积极鼓励服装企业利用新媒体开拓营销渠道,七七服饰、大爱服装等企业快速开拓线上线下融合营销模式,搭建起零售虚拟组织,利用微信小程序功能,开展“全员营销”项目,通过直播等方式带动线上销售,有效减轻了疫情带来的影响。

四、强化平台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汶上纺织服装研究所先后与山东纺织工程学会、福建校园大道、济南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院所、企业合作,先后举办三届品牌服装创意设计大赛、服装制作工职业技能大赛、纺织服装产业“品牌共创”发展论坛等活动。规划建设了汶上县新零售创新中心,以互联网为依托,整合北京服装学院、济南大学等设计师资源,研发自主产品,发展自主品牌,通过“门店体验+社群、直播、网红营销+个性化定制”等新零售模式,引领企业由传统加工向高端制造、贴牌生产向自主品牌转变。实施企业优秀青年人才成长支持计划,与济南大学、东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高等院校建立人才战略合作联盟。每年组织企业家参加名校经济管理、纺织服装专题培训,着力提升企业家管理水平。

五、拓展融合模式,促进农民就业。实施“回乡创业+招商引资”模式,一方面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另一方面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以产业工人的回流吸引外来企业的落户。浙江华城集团、上海东方国际、济南鸿天集团等30余家业内知名企业纷纷在我县投资设厂,并能迅速投产达产、实现效益。实施“总部+卫星工厂”模式,鼓励重点企业建设“中心工厂+卫星工厂”,进一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鸿瑞轩服饰、爱丝制衣等企业均在多个乡镇建设有生产基地,实现了统一接单、多点加工、集中交货,提高了生产效率、有效降低了成本。